聯系我們

濟寧城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537-2770366
公司傳真:0537-2770366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太白湖新區河都路101號文化產業園B座

當前位置:首頁 > 黨群工作 > 黨史資料 > 正文黨史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內涵的再思考

文章作者:    人氣:146   更新時間:2018/12/28 14:39:55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就沂蒙精神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從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以新的理念重新審視沂蒙精神,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關于沂蒙精神的內涵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對山東抗日根據地,1962年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占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鄙綎|軍民創造這一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勛,無疑是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得來的,其中必定蘊含一種卓越的精神。對這一精神如何認知?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精辟深刻地指出:沂蒙精神是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通過反復學習領會我們感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八個大字,一是生動概括了山東根據地最突出的精神特征,那就是,山東根據地軍民關系以達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境界,成為我們黨精神譜系中的獨特標識;二是深刻揭示了山東根據地發展壯大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山東軍民同仇敵愾、生死相依,凝聚起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無往不勝的革命洪流;三是科學界定了研究和弘揚沂蒙精神的基本視野,那就是,要站在從歷史中把握執政規律、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使命的高度,圍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來展開。與此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軍90周年大會上再次強調:“要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保持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關系,永遠做人民利益的捍衛者?!?/p>

  那么,“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是怎么鑄就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會見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時曾意味深長地說:“我們的革命政權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而領導人民展開革命斗爭;人民群眾真正跟黨走,相信我們的黨,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可歌可泣??!這種精神在你們身上得到了體現。要繼續弘揚沂蒙精神?!鄙羁填I會這段重要論述,全面回顧山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我們感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沂蒙精神內涵的重要闡述具有完整的系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客觀的精準性和高度的政治性,沂蒙精神內涵應包括的元素為“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其中,“為人民”源于“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靠人民”源于黨“為人民謀解放而領導人民展開革命斗爭”;“忠誠看齊革命到底”,是對黨的組織和黨員在所“展開革命斗爭”中全部表現的集中概括;“聽黨話”“跟黨走”“無私奉獻”是習近平總書記直接肯定的;“敢于斗爭”,是結合沂蒙人民的革命實踐,對“革命政權來之不易”和“可歌可泣”等有關論述的延伸理解。

  從內在邏輯看:首先,“為人民靠人民”是我們黨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同時,因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做到“為人民靠人民”,“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偨Y根據地歷史,“忠誠看齊革命到底”,就是共產黨人應有“實踐力量”的濃縮概括。有了這樣堅定的“實踐力量”,“為人民靠人民”才能把握歷史主動。其次,“聽黨話跟黨走”,是說“人民離不開黨”。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看,人民群眾總要找到能代表自己的團體、組織或政黨,才能避免“一盤散沙”,發揮主體作用,“聽黨話跟黨走”就是沂蒙人民對這個歷史命題的最好回答;“敢于斗爭無私奉獻”,則是沂蒙百姓對在黨領導下“展開革命斗爭”需要什么樣的精神品格,作出的最好注解,反映了“聽黨話跟黨走”的強大進取力量和崇高精神境界。第三,“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與“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之間,反映了四個方面的因果關系。即,情感上:正是因為黨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流血犧牲,才感動了人民這個“上帝”,人民才紅心向黨“聽黨話”。力量上:正是因為黨把力量的基點放在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宣傳群眾、依靠群眾上,人民群眾才認定黨要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從而堅定不移“跟黨走”。行動上:正是因為共產黨人在“忠誠看齊”中引領著前進方向,用“革命到底”的行動喚醒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群眾才迸發出“敢于斗爭”的無窮勇氣和智慧。目的上:正是因為黨“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的全部目的在于奉獻國家、民族和人民,才激發了人民群眾以“無私奉獻”支持正義事業的全部自覺。

 ?。ㄒ唬╆P于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

  1.關于“為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在山東根據地,黨的組織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和廣大共產黨員全心全意、舍生忘死踐行黨的宗旨,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政治前提。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以王盡美、鄧恩銘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人,就在蒙山沂水、齊魯大地播撒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火種,為人民解放、民族獨立上下求索。山東根據地創建后,一切為了人民更是成為獨立的政治實踐和社會運動。政治上,在沂蒙地區成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人民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權保障條例,第一次通過“豆選”這種最直接的民主形式讓一批莊戶縣長、牛倌區長、長工村長登上政治舞臺,第一次在財權、事權、司法權、教育權上真正為百姓說話、替百姓辦事。這種帶有鮮明民主性、階級性、人民性的新政權、新社會,讓千百年來受盡剝削、壓迫和屈辱的勞苦大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嚴、權利和利益。沂蒙群眾給毛澤東寫信說:“我們的救星共產黨、八路軍來到這里,不斷打擊敵寇和殲滅賣國賊人,把我們九死一生的老百姓從火坑里救出來,又建立自由民主有飯吃的根據地?,F在我們大部分窮苦百姓翻身做了主人?!苯洕?,在黨的領導下,山東各根據地通過減租減息、精兵簡政、推行互助合作、發展工商貿易、免除苛捐雜稅、實行土地改革,使沂蒙山區極其落后的生產力在戰火中得到很大發展,不僅有力支持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而且減輕了群眾負擔、改善了群眾生活。例如,在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共產黨八路軍一手拿槍、一手拿鋤,春夏開荒種地,冬天挑擔販鹽,白天養豬種菜,晚上紡線織布,部分機關和部隊經常性費用自給率達到50%[1]。軍事上,1938年至1945年,山東根據地斃傷俘日偽軍53萬人,占黨領導下武裝殲敵的近1/3,占全國殲敵的近1/6[2]。一場場勝利的血戰、硬戰、惡戰消滅的是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拯救的是“不打倒日本不能活”的沂蒙人民。事實上,每個普通八路軍戰士都懂得“為群眾當兵、為群眾打仗”的道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朱村,為什么老百姓每年除夕第一碗餃子祭英烈?就是因為1944年的除夕,有24名戰士為救援朱村群眾英勇犧牲。這樣的事例在蒙山沂水不勝枚舉。例如,40多名戰士在支援淵子崖自衛戰中壯烈犧牲;黨的干部武善桐為救村民把日寇引到村外后毅然抱敵跳崖;“何萬祥英雄連”30多名戰士為解救千名群眾戰死沙場;帶有紅軍基因的“老四團”有這么一條團規:不管什么情況下,只要群眾遭劫遇難有危險,部隊就要立即去解救。據不完全統計,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軍就解救群眾1.9萬人[3]。作風上,面對沂蒙人民的苦難艱辛,八路軍傳承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行軍作戰之余主動幫群眾挑水、砍柴、修房、拉犁、背糧、推碾、開荒、種地、鋤草、喂牛放羊。面對群眾用“豆選”給予的信任,黨的干部用時刻不脫離群眾的行動回報人民:沭水縣縣長王子虹時常背起糞筐,為群眾拾糞,并親自為參軍青年抬轎;莒南縣委書記楊心培的全部家當,只有一只小皮箱,一條補丁棉毯;莒南縣縣長王東年,在大災之年用賣掉祖林的200塊大洋救濟難民。面對人民群眾對國民黨政府貪腐的痛恨,抗日民主政權尤其警醒,自建立之始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懲貪污,制定了《山東省懲治貪污暫行條例》;1942年,費南縣有兩名干部因貪污田賦、公款被判處死刑。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一切為了人民是那么的純粹。這里面,既有對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政治認知,也有救民眾于苦難的現實擔當;既有政黨的價值追求,也有民族文化的道德力量;既有宏大的社會變革,也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既有以“滿缸凈院”為代表的親民作風,也有以“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為核心的嚴明紀律;既有“喊大爺叫大娘”的尊民稱謂,也有“挖野菜也要遠離村莊”的親民行動。遲浩田將軍說“黨心換民心,黃土變成金”。一切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邏輯起點,有了這樣的政治立場,“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水到渠成。

  2.關于“靠人民”。只有靠上群眾才能奪取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大政治智慧。在山東根據地,盡管當時的沂蒙山區那么苦、那么窮、斗爭那么殘酷,但只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共產黨、八路軍就能立足扎根,就能發展壯大。幫助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并帶領群眾為之奮斗,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深層動因。

  依靠群眾就要尊重群眾。歷史上,雖然有載舟覆舟之論,但那是在階級根本對立之下,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統治地位的權宜之計。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組織能像我們黨一樣,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真理和道德統一的制高點,發自內心地尊重和敬畏百姓。在沂蒙,劉少奇說“群眾是共產黨的母親,黨是群眾的兒子”;羅榮桓經常講“人民是領導干部身上的血液,領導干部脫離了群眾,生命就要枯竭”;黎玉談到“愛護群眾利益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認知化為政策更有力量。根據地制定的政策中不乏這樣的規定:反對高傲輕視群眾的態度;反對對群眾漠不關心的態度;不打罵老百姓,當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看待;尊重民情風俗;不能埋怨群眾落后,要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許對民眾態度蠻橫,凡事要商量、要講理,等等。尊重群眾的唯一結果,就是獲得人心和智慧。這種發自內心的尊重,不僅僅是態度的變化,實質是一個政黨先進、優秀和力量之所在。

  依靠群眾就要宣傳群眾?!袄碚撘唤浾莆杖罕?,就會變成物質力量”。早在建黨之初,沂蒙山區各縣的黨組織就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向導》《新青年》《共產主義ABC》和《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刊,“在一些知識青年心中,透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箲鸨l后,各級黨組織把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幫助群眾從思想上提高起來作為全民抗戰的基礎。隨之而來的是,冬學、夜校、莊戶學、識字班等蓬勃開展,一一五師戰士劇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等八大劇團會演不斷,傳播先進思想的報紙、期刊、書籍遍布沂蒙。特別是黨的第一家省級報刊《大眾日報》通過傳播延安聲音、反映人民英勇抗戰,吹響了激勵民眾奮勇前進的嘹亮號角。思想上的覺醒是最根本的覺醒。當年香港幾家報社的記者曾到鄉村采訪,發現幾位識字班的姑娘不僅粗通文墨,而且還能用政治術語闡述共產黨全面抗戰的道理,批判國民黨片面抗戰的政策??偲饋砜?,山東根據地之所以能“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宣傳群眾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依靠群眾就要組織群眾??箲鸨l后,根據地黨組織進一步放手發動群眾。到1944年底,山東根據地農救會發展到133.6萬人、工救會15萬人、青救會36萬人、婦救會131萬人、兒童團88.7萬人[4]。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農救會發展生產、宣傳抗戰,婦救會踴躍支前、優撫軍屬,青救會動員參軍、組織自衛,兒童團送信帶路、站崗放哨。在沂蒙,很多當年的老八路在回憶時都動情地說:我們那時候打仗,都指望老百姓。蒙山沂水忘不了大青山突圍后200多傷病員在日寇反復清剿中的安全生存,忘不了孟良崮戰役我軍27萬對敵軍45萬決戰中92萬民工的戮力支前,忘不了裹著小腳的老大娘手拿煎餅邊追邊說“同志啊,你是俺兒,餓了你就快吃吧”的動人場景??梢哉f,在山東根據地,共產黨、八路軍吃的是鄉親們籌的糧,住的是老百姓讓的房,穿的是紅嫂們縫的衣,受傷躺的是民工抬的擔架,遇到危險靠的是群眾掩護,急行軍實在沒辦法過的是“識字班”肩扛的“火線橋”。依靠這個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根據地粉碎了敵偽頑匪一次又一次的鐵壁合圍、清剿蠶食、反共摩擦、經濟封鎖,黨的威望越打越高,人民軍隊越打越強。羅榮桓感慨地說:“有了群眾,就有了糧食,有了戰場,有了兵員,就一定能夠由弱變強,奪取革命的最后勝利?!迸c此相通,毛澤東建國后在評價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時強調:“什么是中心?就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武裝群眾?!?/p>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一切依靠群眾是那么有力。它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洞察歷史規律的清醒;它不為時代所限,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永恒主題;它不是任何政黨都能靠得上,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獨特優勢。一切依靠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力量基點,有了這樣的政治選擇,“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牢不可破。

  3.關于“忠誠看齊”?!耙磺行袆勇犞笓]”,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的政治自覺和政治規矩。人民的利益集中體現在黨的理論和中央的政策中,唯有向中央看齊,全黨才能步調一致,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順利發展。這是總結山東根據地發展歷程得出的最重要結論。忠誠看齊,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根本保障。

  聯系踐行“忠誠看齊”,山東根據地的發展大體上分三個階段。從有黨的活動到“派兵去山東”前為第一階段。17年里,沂蒙黨組織忠誠貫徹黨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政治主張,宣傳發動群眾,壯大黨的力量,組織武裝暴動,建立北方蘇維埃,成立北方紅軍游擊隊,革命斗爭風起云涌,到1938年已經“有了3萬人槍”。同時,由于沂蒙山“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加之與中央相距較遠、聯系不暢,根據地存在著斗爭的道路不夠清晰、方向不夠鮮明、策略不夠科學等問題,在反動勢力的嚴密封鎖和殘酷鎮壓下處境艱難。從“派兵去山東”到劉少奇山東之行前是第二階段。大批干部和一一五師主力挺進沂蒙,不僅壯大了根據地黨和軍隊的力量,更帶來了中央精神。四年間,根據地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發展起來,成為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顯露,主要是:沒有抓住時機大量地普遍地爭取政權,沒有充分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民生斗爭,統一戰線工作缺乏獨立自主,反摩擦斗爭缺乏堅定方針,根據地長期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等等。對此,中央電報嚴肅指出“目前山東工作處在比以前更加艱苦的階段”,“不僅由于敵人殘酷‘掃蕩’,地區縮小與分割,主觀上亦存在相當嚴重弱點”,主要是對中央的精神理解不一致、思想不統一,以致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沒得到很好的執行,根據地發展沒有完全達到中央的戰略構想。劉少奇山東之行后是第三階段。1942年初,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委派和指示,劉少奇在山東著力抓了三個方面:一是深入開展整風運動,認真學習中央規定的文件,首先把高級干部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二是充分動員群眾,特別是更大規模、更加扎實地減租減息;三是鞏固各方面干部的團結,為黨的一元化領導奠定基礎。經過上述努力,毛澤東思想在政治、軍事、政權、統一戰線等方面具體化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堅決執行,根據地面貌隨之煥然一新,迎來了發展壯大的新時期。到抗戰勝利時,山東根據地控制了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2400多萬人口,占共產黨領導下人口總數的近1/4;主力部隊27萬,民兵50多萬,自衛團150多萬,占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武裝的近1/3[5]。毛澤東評價:“山東是執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p>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忠誠看齊是那么的寶貴。山東根據地的發展史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中國革命史,深刻反映著一個基本的規律,那就是,我們黨能否把黨的組織建設得堅強有力,在“為人民靠人民”中凝聚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偉力,關鍵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的領袖和舵手,并堅定、絕對地忠誠看齊。忠誠看齊,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所在,有了這樣的政治境界,“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堅如磐石。

  4.關于“革命到底”。革命到底,是共產黨人實現遠大理想必備的精神品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內在品質。在山東根據地,無數共產黨員、八路軍戰士用革命到底的意志精神、熱血犧牲踐行著對黨、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根據地也正是在“革命到底”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案锩降住?,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感召引領。

  一部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堅定信仰不動搖的歷史?!案锩硐敫哂谔??!痹?8年的斗爭中,支撐無數革命先輩流血犧牲、奮勇向前的是心中熊熊燃燒的理想火炬,而黨的旗幟也因無數信仰的凝聚更加高揚。土地革命時期,山東黨組織的領導人劉曉浦、劉一夢叔侄被捕后,面對“只要認賬,放棄信仰就可以活命”的所謂“生路”,“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谷諔馉幠甏?,魯南區委書記趙镈面對酷刑和引誘大義凜然,“要殺要砍由你們,讓我放棄共產主義信仰是癡心妄想”。解放戰爭時期,朱陳區委委員呂寶蘭在受盡酷刑之時,在親眼目睹父親兄弟被折磨而死之后,在被扒光衣服割去乳房英勇犧牲之際,喊出的是“土地改革萬歲!毛主席萬歲!”有信仰的人骨頭最硬,對信仰忠貞不渝的靈魂最高貴,科學理論引領的信仰最有遠見和力量。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猶如一盞明燈指引山東根據地黨政軍民邁著堅實步伐,一路走向勝利。

  一部沂蒙革命史,是一部為了勝利不怕死的歷史?!盀橛袪奚鄩阎??!币晃划斈甑陌寺奋姂鹗炕貞洠骸肮伯a黨打仗以打贏打勝為目的。那個時候戰斗就指著向前沖,根本不考慮生死。因為一個連隊的人員基本每年換一半,所以一說打仗,根本不怕死,都有這個準備?!痹诋斈甑囊拭?,有一大批像“狼牙山五壯士”那樣的英雄:對崮山戰斗十四壯士、和尚崮十七壯士、蘇家崮八壯士、紅云崮孤膽壯士、太皇崮九壯士、黃牙山六壯士、歪頭崮三壯士,等等。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先烈追求的勝利日益輝煌,如今靜靜肅立的蒙山諸崮間仍然回蕩著戰士樸素崇高的話語:“當年都覺得犧牲了是光榮的,八路軍沒有一個是怕死的,豁上死了只要把中國解放了就行了?!边@樣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為人民軍隊“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作出了最有力的闡釋。

  一部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執著革命不覺苦的歷史。當年的沂蒙山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斗爭非常殘酷,面臨的敵人異常兇殘,“真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但置身其中的共產黨人仿佛特殊材料制成的:雪地里赤腳站崗的警衛員,四天吃不上飯在荒山野嶺急行軍的指戰員,缺槍少彈主要靠拼刺刀沖鋒打仗的英勇戰士,缺醫少藥藏身于山洞的傷病員,“課堂在路上、寫字在地上、桌子就在膝蓋上”的抗大學員,白天冒著槍林彈雨采訪、晚上在油燈下奮筆疾書的戰地記者,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穿梭于敵人封鎖線上的戰郵員工。他們身處困境不覺苦,越是艱苦越頑強,展現出戰勝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所壓服的本色風貌。不僅普通戰士能吃苦,患有嚴重腎病時常血尿的羅榮桓堅持在擔架上指揮作戰,穿著補丁打補丁褂子的劉少奇執意不領新軍裝,春耕時專挑重活累活的朱瑞拉犁磨破了衣裳,徐向前把僅有的一件棉大衣送給生病的房東大爺?!皯馉幉粌H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在沂蒙山,革命者以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奮勇,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執著,凝聚起“拖不垮、打不爛”血戰到底的力量。

  一部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勇于擔當不退縮的歷史。1942年,面對日寇瘋狂進攻、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以及根據地內部的矛盾分歧給山東帶來的嚴峻局面,劉少奇同志不負中央重托,以堅強的黨性、嚴謹的作風和高超的思想理論水平,指導、幫助根據地解決了思想、政策、肅反、團結等方面的一系列復雜矛盾和問題,有力扭轉了山東的被動局面;在大青山遭遇戰中,一一五師機關、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戰工會的五千多非戰斗人員被日軍六千多人的精銳旅團包圍,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危局,原本可以率先突圍的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臨機決斷,指揮近300名最有戰斗力的抗大學員挺身而出,為幾千人勝利突圍殺出一條血路,而絕大多數學員壯烈犧牲;在孟良崮戰役前,面對國民黨軍隊數量占優,并且24個師一字排開、“穩扎猛打”的復雜態勢,陳毅、粟裕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冒著戰役可能“夾生”的風險,下決心“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我們的先烈先輩們,在血與火、生與死、成與敗、是與非的考驗面前,始終把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挺在前面,從不畏懼、從不退縮、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用鐵肩擔道義,用熱血寫忠誠,用生命完成使命。一個個堅定勇毅的擔當,搭建起“革命到底”的前進階梯。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革命到底是那么執著。革命到底,是咬緊牙關的鋼鐵意志,是堅信正義必勝的磐石信念,是顧全大局的奉獻,是不失時機爭取勝利的勇氣,是向死而生、獻身信仰的英勇決絕,是重大問題堅持原則不妥協的責任擔當,是不忘初心的不懈進取,是淡泊功名利祿、舍棄安逸享樂的生命升華。革命到底,是沂蒙精神的品格支撐,有了這樣的政治氣概,“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能持久永續。

 ?。ǘ╆P于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

  1.關于“聽黨話”。黨說什么就是什么,黨叫干啥就干啥,是沂蒙百姓在政治上的顯著特征。老百姓為什么這么聽黨的話?因為黨用生動語言所講的,正是沂蒙百姓在生活中已經產生的強烈愿望、朦朧感覺到的道理。說到底,是共產黨的話里有正義、有真理、有光明、有群眾利益。堅定不移聽黨話,是沂蒙人民經過戰爭洗禮和歷史積淀后的政治信念,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信任根基。

  當年山東根據地傳唱著這樣一首民謠:“魚靠水來箭靠弓,抗日要靠毛澤東。船靠舵來屋靠梁,百姓要靠共產黨?!睉斦f,抗戰剛爆發時,沂蒙百姓對國民黨軍隊也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在現實的比較中,沂蒙人民毅然拋棄了國民黨,越來越堅定地把共產黨當成自己的主心骨,在熱烈響應黨組織號召中實現著自己的利益,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改變著自身和蒙山沂水的面貌。例如,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沂蒙人民積極響應黨組織“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沂南后交良村朱富勝帶領變工組,一個夏天開荒40多畝,秋天多打糧食6000多斤;莒南縣大山前村農救會會長鄭信,帶領45人半年開荒80多畝,并把多打的糧食先支援部隊。在紡織生產中,魯中、濱海、魯南3區表彰紡織模范3034人[6],這里面,有原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地主家閨秀,有裹著小腳走家串戶成立紡織合作社的老大娘。再如,八路軍建議拆除易守難攻、被日偽時常盤踞的燕翼堂“八卦宅”,劉氏地主毀家紓難,不惜百年莊園化為烏有;為掩護八路軍夜間行動,黨組織號召開展“打狗運動”,沂蒙山區就很少再聽到犬吠;根據地一度流通國民黨、日寇、汪偽的法幣、民生票、偽聯銀券和我們的北海幣,在那場帶有硝煙的貨幣戰爭中,沂蒙百姓響應山東分局的號召,辨識假幣、拒絕偽幣、只認北海幣,到1944年,北海幣成為根據地唯一流通的貨幣,取得金融戰線的決定性勝利。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聽黨話是那么自然。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不是一時的而是始終如一;不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普遍的自覺;不是在這個方面聽、在那個方面不聽,而是全部聽全部信;不是順利的時候聽、不順的時候就不聽,而是越需要克服困難、越需要付出努力時越堅決。聽黨話,是沂蒙精神的人民選擇,人民群眾有了這樣的信任回應,“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有了深厚的社會思想基礎。

  2.關于“跟黨走”。以黨的方向為方向、緊緊追隨著黨,是沂蒙百姓對黨無比信任、對人民軍隊一往情深的行動自覺。一句“只要跟黨走,就能得勝利”,充分體現了歷史進步中政黨主導作用和人民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可靠基石。

  沂蒙百姓認為,跟黨走就要全力支持黨的工作。認準共產黨的沂蒙百姓總是把黨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位大眾日報的老職工曾回憶:當年大眾日報用鉛字排版,在一次“掃蕩”中,排字工人扛著鉛字箱過河,一不小心鉛字全撒在河里,方圓八華里的群眾聞訊趕來幫著找,河道里人挨人,最后就差兩個鉛字沒找到。群眾為啥心疼鉛字?用他們的話講:鉛字不能丟,因為字是共產黨的。再有,著名的沂蒙母親王換于,在戰火的硝煙中,在敵偽的酷刑下,在“有人來拿”的等待里,把載有全省抗日領導機構和干部名單的《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保存了38年。還有,淮海戰役后,三野后勤機關希望垛莊民兵連繼續隨軍南下支前,全連人二話不說,又跟隨部隊輾轉四省一市,離家兩年、行程萬里。沂蒙百姓認為,跟黨走就要踴躍參加黨的隊伍。在沂蒙,抗日戰爭時期共有4次參軍熱潮。其中,第二次參軍熱潮發生在最艱苦的1941年到1943年。那時參軍往往意味著犧牲,但群眾的熱情不減反漲。不僅每縣每區都有“一門雙英、三英、四英”的參軍模范家庭,而且還出現了佛教會首領組織幾百人加入八路軍,回民阿訇組建八路軍回民連的全民參軍場景。沂蒙百姓認為,跟黨走就要爭取加入黨的組織。上世紀20年代初,沂蒙地區就有一批有志青年走出山門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成為早期共產黨員。在他們的影響下,1929年僅沂水一個縣就發展了黨員200多人??箲鸨l后,不僅有大量的貧苦農民加入了黨的組織,而且許多社會名流、進步人士包括封建地主,都把對黨的崇敬一步步上升為入黨的追求和自覺。例如,首任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參議長范明樞,以81歲高齡光榮入黨;國民黨師長孔昭同率部起義后,在彌留之際叮囑兒子“共產黨一定會勝利,你一定跟著共產黨走”;封建地主楊次章的四個兒子兩個女婿都加入共產黨;“山大王”萬春圃在羅榮桓影響下,入黨后捐槍、捐款、捐糧、捐物。到抗戰勝利前,山東根據地黨員人數由抗戰初期的不足2000人,發展到20多萬人。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跟黨走是那么堅定?!澳憔褪呛诵?,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誕生在烽火沂蒙的這首《跟著共產黨走》,成為人民“永遠跟黨干革命,砍下腦袋也不叛黨”的生動寫照。跟黨走,是沂蒙精神的道路選擇,人民群眾有了這樣的行動回應,“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有了堅實的社會實踐基礎。

  3.關于“敢于斗爭”。敢于斗爭源于沂蒙文化的底蘊。在山東根據地,這一文化基因經由黨的理論的指引和行動引領,隨之升華成為了自由和正義敢于斗爭、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精神,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力量支撐。

  沂蒙人民的敢于斗爭,是在壓迫面前的不屈。早在近代,面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沂蒙人民就發動過幅軍起義、魯南紅槍會起義?!拔逅摹边\動中,又積極開展罷工、罷課、罷市運動,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還我青島”進行了堅決斗爭。土地革命時期,面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在黨的領導下先后發動日照、沂水、蒼山、龍須崮4次大的武裝暴動??箲鸨l后,沂蒙人民更是展現出不甘屈辱、不畏強暴的氣節和血性:費縣東流村阻擊戰,男女老少齊上陣,犧牲60多人消滅日軍78人;臨沭西山前村自衛戰,犧牲村民38名、消滅日偽軍50多名;莒南淵子崖自衛戰,犧牲村民147名,殲滅日寇112人,被毛澤東評價為“村自衛戰的典范”。

  沂蒙人民的敢于斗爭,是在苦難面前的堅韌。憑著吃苦耐勞,沂蒙人民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艱難困苦。例如,支前老漢羅永增推著200多斤谷子送前線,掉進山溝腿被砸傷,簡單包扎后忍痛推車前行,一路留下兩行血染的腳??;膠東一位農民,為給前線送糧,涉冰河、頂風雨,忍饑挨餓、日夜奔波,鞋子磨爛時就赤腳,一路走過3省88個城鎮;為及時救治傷員,莒南縣擔架一團1200多人,數九寒冬單衣單鞋,連續七晝夜趕路基本不休息;汪家坡村管愛振在給八路軍傷員送飯時被發現,鬼子把她綁在樹上用皮鞭抽、用竹簽釘十個手指,她就是不吐露半個字。

  沂蒙人民的敢于斗爭,是在困境面前的智慧。例如,在大生產運動中,沂蒙山區的農民創新了搿犋組、互助組、搭犋組等協作勞動方式,摸索成立運輸、打油、醫藥、漁業等專業合作社,用聰明才智克服了生產工具的不足、生產方式的落后;爆炸英雄蔣鳳友發明了連環雷、母子雷、飛雷等30多種地雷,并創新埋雷方法,以致鬼子推門、門后的雷響,掀鍋、鍋底的雷響,用刺刀捅糧囤、囤里的雷就響,敵人輕易不敢進村掃蕩;苗莊莊戶劇團砍棵梧桐就能做板胡,劈根竹子就能做橫笛,用瓢當鼓,用盆作鑼,把劇團辦得有聲有色;桃花坪村的群眾為掩護范明樞,在其藏身的山洞口圈養了十幾只羊,讓羊蹄印遮蓋人的腳印,安全度過敵人18天的“掃蕩”。

  沂蒙人民的敢于斗爭,是在歷史轉折中的清醒。解放戰爭前夕的土改運動中,貧苦農民在明白了“為什么受窮,誰養活誰”的道理后,勇敢地站在土改第一線;1947年,面對“還鄉團”殺害1.6萬群眾的血腥報復,經過黨組織關于形勢、政策和前途的“三講”宣傳,沂蒙人民進一步迸發出“土地還鄉”的內生力量,一度退出農會的貧農重新入會,一時心存懼怕的群眾更加勇敢,土改斗爭以比原來更加堅定的面貌開展起來。到1949年秋,土改覆蓋了沂蒙解放區80%的村莊[7],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勞動人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沂蒙人民的敢于斗爭是那么鮮明。無論環境多么惡劣、苦難多么深重、情況多么危急、挑戰多么嚴峻,沂蒙人民總是有骨氣、有銳氣、有勇氣挺身而出。敢于斗爭,是沂蒙精神的內生活力,有了這樣的底色,“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有了可靠的社會精神基礎。

  4.關于“無私奉獻”。這是沂蒙精神最淳樸、最生動、最壯美、最感人的“大愛”所在。感人意味崇高,群體代表精神。一個個紅嫂、一副副擔架、一摞摞煎餅、一件件軍衣、一雙雙布鞋,代表著當年的犧牲奉獻,滌蕩著人們的心靈。無私奉獻,成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道德成因。

  無私奉獻,詮釋著聽黨話跟黨走的執著,濃縮著敢于勝利的注解。重情重義的沂蒙人民是怎么奉獻的?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12年間,沂蒙人民做軍鞋315.13萬雙,做軍衣121.68萬件,碾米磨面11715.9萬斤,救護傷員5.9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8]。整個解放戰爭中,山東出動支前民工1106多萬人次、小推車30多萬輛、擔架6萬多副,運送糧食11億多斤,支援的戰役占到全國戰役總數的23%[9]。歷史會記住沉甸甸的數字,但數字是枯燥的,背后那些蘊含深情的故事更應當被歷史銘記。例如,魯南戰役前,陳毅指示郯城5天內建一座承重3噸以上的軍用大橋,第二天一早,縣里就組織300名木匠、200名鐵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壯年突擊隊員,冒著刺骨的風雪建橋打樁,三天后,大橋就橫跨沂河之上。還有,為照顧傷員,平邑一區擔架隊一天只吃一頓飯,卻湊錢為傷員買雞蛋買油條買花生;為搶運軍糧,莒沂縣400輛小車運送11萬斤面粉,一路追趕部隊,行程2000多里,自帶的干糧吃完了,他們寧愿挨餓,也絕不動軍糧一粒。再有,為了保障軍需,魯中南第三專區婦女一夜蒸饅頭1萬多斤,第五專區婦女一天一夜趕烙煎餅7.2萬斤,臨沂縣婦女半個月織毛襪4萬多雙,一家煙草公司的職工一天就捐獻了金戒指7只、銀洋123元、北海幣39150元。陳毅元帥說:“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可以說,在山東根據地,無私奉獻是那么徹底。它超越了舊道德的階級局限,升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境界,創造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新實踐,提升了革命文化的新高度。無私奉獻,是沂蒙精神的人文精髓,有了這樣的大愛壯舉,“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就有了優秀的社會道德基礎。

  二、關于沂蒙精神的特點

  放眼歷史、現實和未來,從孕育產生、內涵特質、作用價值等方面研究沂蒙精神,我們感到,應從沂蒙精神固有的黨性主導、人民性主體和實踐性主線等三個方面來把握。

 ?。ㄒ唬h性中的共性和個性

  黨的任何一種精神都是黨性的反映,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以及黨建原則等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的運用。所以,黨的各種精神在理想信念、實事求是、踐行宗旨、顧全大局、艱苦奮斗等方面,必然具有共性。同時,每種精神因其面臨時代背景、歷史任務、創造主體、實踐基礎的不同,又必然帶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我們黨各種精神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為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和雄厚的政治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睔v史地看,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是在黨的領袖和領導集體直接主導下創造的,而沂蒙精神則是在黨中央、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和指導下,主要由山東地方黨政軍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共同鑄就的。鮮明的地方性和群眾性,自然也就成了沂蒙精神和其他精神的不同所在。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地方性、群眾性所賦予沂蒙精神的獨特價值。從沂蒙歷史中可以看出,在千頭萬緒中,地方黨組織遇到的第一個頭等重要問題,或者說事關地方事業發展、群眾利益的根本性問題,就是是否對黨絕對忠誠,是否真正領會了中央精神,并在行動上徹底執行。山東根據地為什么能對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因為“山東是執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為什么毛澤東同志講“山東只換了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因為羅榮桓在井岡山第一次與毛澤東同站一個隊列時,向毛澤東看齊就成了他的終身不渝。從這個角度講,山東根據地正是憑著“忠誠看齊”這一政治靈魂,構建了中央和地方、黨的領袖和黨政軍民之間的馬克思主義政治關系。忠誠看齊無疑是沂蒙精神最突出的個性、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沂蒙精神對今天抓黨的建設的最重要啟示。

 ?。ǘ┤嗣裥灾械钠毡樾院偷湫托?/strong>

  我們黨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因而在我們黨創造的各種精神中,除了具有處于主導地位的黨性外,也必然帶有一定的民族性、人民性。也就是說,黨的任何一種精神,既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黨的領導下創造的,也是扎根中國大地,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的結果。這就是黨的各種精神中人民性的普遍性。

  戰爭年代,我們黨創建的各個根據地都走在黨指引的道路上,都忠誠地踐行著黨的性質宗旨,都表現出革命到底的英勇頑強,都彰顯著黨政軍民的骨肉相連、魚水情深,同時,也都展示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正因如此,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才能譜寫出一幅幅壯麗篇章。山東根據地的黨群關系之所以能達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高度,首先是因為黨和人民軍隊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犧牲,同時,山東特別是沂蒙的地域文化,在其中起著重要影響。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這種傳統文化的典型性,造就了山東人民忠公體國、勤勞善良、勇敢剛毅的文化秉性。具體到沂蒙精神的誕生地,這里是東夷文化的源頭、孝悌典范的故里、兵學文化的集地,并留有楚文化的影響。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仁義敦厚、吃苦耐勞、鼎新進取、卓然不屈,在沂蒙百姓身上更為突出。這些都為“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提供著內在的契合與支撐??梢哉f,在28年的革命斗爭中,沂蒙地域文化一經黨的先進思想理論的導引,一經共產黨人的風范感召,一經苦難輝煌歷史的錘煉,便成為了一種有理想、有主義、有情懷、有更高更先進價值追求的文化。需要指出的是,產生沂蒙精神的文化背景雖有典型性,但主體依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民性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沒有質的差別,只有程度的不同。

  (三)實踐中的根脈性和發展性

  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迸c此相似,沂蒙精神不是精神的固化,而是精神的內核;不是一時的踐行,而是值得永遠堅守;不局限于沂蒙,而是適用山東、全國。我們應當從本源、實踐、空間三個維度上,把握沂蒙精神的根脈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沂蒙精神的根脈性表現在:沂蒙精神以對地方黨政軍民在價值觀、方法論、政治立場、意志品格、作風紀律、道德文化等方面表現的高度概括,昭示著每個黨組織、每名黨員和廣大群眾應當堅守的奮斗初心和行動原點。那就是,作為黨的組織和黨員,不管歷史方位如何變化,外部環境多么復雜,中心任務怎么調整,各種考驗和誘惑何其之多,都要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領袖看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推向前進;作為廣大群眾,不管發展中出現什么樣的困難和問題,社會思潮怎樣多元,噪音雜音多有迷惑,包括自身利益受到一時的損害和影響,都要從對黨的性質宗旨、思想理論的認知中,從對黨的歷史貢獻、現實成就的客觀評判中,從對中國發展趨勢的理性思考中,從國際的觀察和比較中,堅定對黨的信任,始終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中實現人生價值,作出積極貢獻。

  沂蒙精神的發展性表現在:如果把黨和人民的事業看成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沂蒙精神就是樹干中流淌著的養分,不斷催發這棵大樹開新枝、散新葉、結新果。例如,就“敢于斗爭”來講,在戰爭年代是對敵斗爭的英勇頑強,在建設時期就發展成與貧困作斗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改革開放時期就發展成與落后的觀念體制機制作斗爭的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在今天就發展成在攻堅克難中的改革創新、勇于擔當。精神的價值在于抓住根本,精神的發展源于不懈踐行。這樣看,一種帶有根本性的精神會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衍生新的內涵,并隨之產生帶有那個時代風格的語言表述,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有把握沂蒙精神的根脈性、發展性,才能把握踐行之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真正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沂蒙精神在踐行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建國后,作為沂蒙精神的主要誕生地,臨沂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更加堅定地踐行著沂蒙精神,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v觀建國68年來的奮斗歷程,臨沂人民弘揚和踐行沂蒙精神的實踐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一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由革命黨成為了執政黨,但沂蒙地區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丟,為建設團結統一、自由民主、繁榮富強新中國奮斗的初心沒有忘。他們始終保持戰爭年代“革命到底”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種精神,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領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掀起了大規模戰天斗地、重整山河的群眾運動。到1964年,先后治理山頭3310多座,改造沙丘薄田300多萬畝,造林200多萬畝,興建大中型水庫30多座、小型水庫2433座,修筑塘壩15603座,修建引水工程、排灌工程9000多處,建成水渠3135公里,水稻種植面積達90多萬畝[10]。

  在這個過程中,莒南縣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三個村莊以“一把镢頭一張锨,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叫荒山低頭,命河道讓路,令土地增產,先后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親筆批示。1965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做社會主義時代新愚公》的社論,高度贊揚了沂蒙人民自強不息、改天換地的壯舉。同時,新中國的成立使沂蒙人民倍加歡欣鼓舞,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紅心更加向黨,“黨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動也更為自覺。例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剛剛得到休養生息的沂蒙人民又像當年支前一樣,全力以赴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僅1951年2月至8月,先后就有10595人參軍,并勒緊腰帶,捐款捐物達223億元(舊幣),在當時能購買14架戰斗機。再如,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決定實施“導沭整沂”工程,這項工程主要對沂河、沭河下游的蘇北地區有利,但沂蒙人民顧全大局、無私奉獻,上百萬人自帶工具、干糧,匯集工地,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奮戰,不但根除了千年水患,而且使蘇北、魯南1450萬畝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這一時期踐行沂蒙精神的實踐,為沂蒙精神注入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時代內涵。

  二是改革開放初期。在這個階段,臨沂各級黨組織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頭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邁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臨沂地委行署和臨沂縣委縣政府,主動順應部分群眾自發在城市西郊擺地攤的致富需求,敏銳發覺蘊含其中的商品經濟發展方向,大膽解放思想,敢于頂住壓力,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保護、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市場建設的好政策,走出了一條放開搞活的新路子,為今天的臨沂商城發展成全國最大的市場集群奠定了基礎。而這個時期的臨沂農村,各級黨組織把讓農民群眾盡快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過上小康生活作為一心為民的鮮明主題,在理順生產關系中解放農村生產力,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整個沂蒙山區呈現出“山頂松柏戴帽,山坡果樹纏腰,山腳梯田平整,河灘糧豐菜茂”的興旺景象。1995年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元,成為當時全國18個集中連片扶貧地區中率先整體脫貧的一面旗幟。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邑縣九間棚村。這個村坐落在640米的龍頂山上,四面懸崖,環境惡劣,全村210多人僅有百十畝薄石渣子地,靠一眼小山泉生存,生活水準極為低下。黨支部書記劉嘉坤上任后,以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怕受委屈的精神,帶領群眾拼命苦干,硬是在懸崖峭壁間修起路,架上電,并引水上山,實現了高山水利化,使九間棚從“原始部落”一舉嬗變為現代化新農村,成為沂蒙山區一顆耀眼的明珠,九間棚的9名黨員也被群眾譽為“九柱擎天”。這一時期踐行沂蒙精神的實踐,為沂蒙精神注入了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奮進、敢闖敢干的時代內涵。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這個階段,臨沂市各級黨組織堅持以黨的科學理論為指引,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革命老區的生動實踐推向前進。應當說,時代雖然與孕育沂蒙精神的戰爭年代漸行漸遠,但臨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弘揚沂蒙精神的自覺卻日益堅定。例如,通過在經濟工作中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使全市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當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革命老區工業化的主力和骨干;堅持以“革命到底”的精神不斷深化各項改革,有效釋放了各方面活力,在全市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依靠“敢于斗爭”精神的激勵,老區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先后成功創建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習近平總書記評價“臨沂像一座江南美麗的大城市”;在近年來開展的新一輪扶貧攻堅中,全市黨組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緊緊拉住老區人民的手,絕不讓老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的囑托,不斷強化宗旨意識,奮力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等等。自1995年撤地建市以來,臨沂發展接連跨上幾個大臺階:2000年,全市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小康;2011年,全市綜合實力跨入全國地級市50強;201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成為全國第29個突破萬億元的地級市。經過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不懈進取和奮發努力,今天的沂蒙大地呈現出山川壯麗、城市靚麗、鄉村秀美、物阜民豐、和諧發展的興盛景象。這一時期弘揚沂蒙精神的實踐,為沂蒙精神注入了銳意進取、務實創新、勇于擔當、爭創一流的時代內涵。

  毛澤東同志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三句經典論述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貫通、融合,揭示了我們黨把握“三大規律”、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奧秘精髓。站在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階段。站在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新起點上,我們有了重要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這個堅強核心。當前尤其需要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以“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的行動,增強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自覺,凝聚起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洪流,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既是歷史的昭示、時代的呼喚,也是沂蒙精神的當代價值。(中共臨沂市委沂蒙精神學習研究課題組)

  參考文獻:

  [1] 山東沂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教材編審委員會編:《根脈—沂蒙根據地十五講》,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18頁。

  [2] 山東沂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教材編審委員會編:《根脈—沂蒙根據地十五講》,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1頁。

  [3] 中共臨沂市紀委宣傳部、中共臨沂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紅色廉政耀沂蒙—臨沂紅色廉政文化征文作品集》,2016年5月,第35頁。

  [4] 《沂蒙精神—學習讀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41頁。

  [5] 山東沂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教材編審委員會編:《根脈—沂蒙根據地十五講》,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1頁。

  [6] 崔維志、唐秀娥編:《沂蒙抗日戰爭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37頁。

  [7] 山東沂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教材編審委員會編:《根脈—沂蒙根據地十五講》,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313頁。

  [8] 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臨沂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水乳交融 生死與共—弘揚沂蒙精神與踐行群眾路線理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66頁。

  [9]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編,《永恒—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19頁。

  [10] 《沂蒙精神—學習讀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126頁。


相關文章
友情鏈接 | 合作伙伴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網站地圖    網站技術支持:風行科技 網站技術支持:技術博客
COPYRIGHT ? 濟寧城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6028883號-1
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